柴九宁 谭承良 刘显
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越来越呈现出海量化的趋势。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适应被审计单位数据海量化形势下的审计方法和应用技巧是当前审计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
为贯彻落实胡泽君审计长《在听取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关情况汇报时的讲话》中“创新审计方法,技术先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审计效能和质量”的精神,我们积极探索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一是推动全市同步“建起来”。建成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构建市级审计数据系统。二是推动上下内外“联起来”。推进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网络互联,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信息共享,推进实时监控、动态监测的联网审计,靠科技实现全覆盖。三是推动及时有效“用起来”。不仅广泛运用数字化审计方式,归集数据、分析数据、查找疑点、综合提炼,为现场审计“升级”、“导航”,大幅提高审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还从宏观层面进行大数据关联分析,提高研判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感知经济社会运行风险、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的能力。
2017年,我局的深圳市本级2016年度财政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项目,采用了大数据审计加传统审计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快速的对2016年度财政所有业务及财务数据,大约5.8亿条、126个G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统计和过滤,提高了审计覆盖率;另一方面审计人员针对汇总后的基本数据以及过滤后的疑点类数据进行核查,有效提高了审计效率。大数据审计和传统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既做到了有点、有面,也做到了有重点、有深度,审计全覆盖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为圆满完成财政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组建项目审计数据分析团队,并根据本年度财政组织预算执行审计内容进行分工。其次,根据本次审计需求和历年财政组织预算执行审计经验,整理形成了本年度审计电子数据需求清单,如财政部门的国库集中支付数据、部门预算指标管理数据、项目库管理数据、政府集中采购部门的采购业务数据、用款申请计划管理数据、非税管理数据以及111个一级预算单位的财务电子数据等。第三,去函财政部门、政府采购部门及111个一级预算单位,要求其提供相关的财务、业务电子数据,同时规定了电子数据的时间范围及报送时间,获取数据后进行整理规划。第四,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统一采集、清理、转换,加工形成审计规划表。第五,按照财政组织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中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将预算编制执行中的业务流、资金流映射成业务系统数据流,对财政部门、政府采购部门多个系统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挥数据聚合分析优势。准备充分的前期工作,为财政组织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数据分析思路清晰
在开展财政组织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组利用联网审计平台,对财政金财核心系统后台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汇总,全面摸清本级财政收支余、部门预算、基本建设投资、非税收入征管等情况,分析了财政收支结构、公务接待等“六项费用”和基本建设投资的投向等,促使财政收入保质保量和行政运行经费不断缩减,确保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查处了非税收入征管、资金支付管理等问题,促进财政加强管理,建章立制。
(一)内外数据相结合,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
2016年,为企业减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家、省市多次派出检查组对我市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未能发现取消、停征和免征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的违规问题。为了进一步检验我市的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组选择了该事项进行审计。
首先,审计组以财政部、广东省关于取消、停征和免征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为导向,以本级财政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数据为基础,点面结合,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停征、免征后仍继续收费的数据,并过滤已经退费的所有记录,得出审计疑点表。其次,由于广东省只针对省内企业实行免征政策,而疑点表中数据涉及的企业不仅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数据分析人员从大数据平台中,将工商管理系统的企业注册模块数据调出,与疑点表数据进行关联比对,剔除省外企业数据,形成违规问题证据。
查出问题后,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制定退付工作方案,在网站和业务受理大厅发布退费通知,加快企业退费;利用企业信息数据共享查询,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甄别免征对象;采取加强检查、宣传,设置收费系统提醒等手段,全面加强监管。
在该事项的审计中,审计组开拓思路,利用审计大数据的优势,把政策和财政收入数据相结合、财政数据与业务部门数据相碰撞,于海量数据中甄选出问题数据,查实违规问题,使得在众多检查中未能发现的违规行为无所遁形。
(二)纵横数据相关联,确保报表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财政部门编制的部门决算报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做到收支真实、数额准确、内容完整,为此,审计组对市本级部门决算报表进行了核实。由于市本级预算单位多,资金量大,审计组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利用联网审计平台对部门决算报表系统数据进行了验证、分析。一方面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系统数据、指标管理系统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为基准,横向与省财政厅开发的独立的财政决算报表系统中,财政部门汇总填列的各单位数据进行关联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把差异数与各单位的财务系统实际支出数进行比对分析。最终发现填报的数据不准确等问题。
(三)内部数据相聚集,防范廉政风险。
在传统的本级财政组织预算执行审计中,由于支付数据海量,只能凭借审计人员的经验进行抽查,审计覆盖面窄,收效甚微。近两年来,在联网审计环境下,我局充分依托大数据,利用财政项目库管理系统、指标管理系统、国库支付管理系统和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台账等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验证,监控财政资金的流向,防范资金风险。
首先,数据分析人员把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和460家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台账的电子数据以预算单位名称进行关联,把收款账号和付款账号均为同一预算单位、支付方式为授权支付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提炼出预算单位向自有账户划款的数据。其次,将该数据与市财政委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的支付申请和批复模块数据进行关联比对,剔除合规的垫付款数据后,形成预算单位违规向自有账户转款的数据。最后延伸相关预算单位,追踪落实转到单位的财政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使用规范。
三、审计成果高效利用
我局十分重视大数据审计的扩展应用,在近年的财政组织预算执行审计中注重大数据审计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和积累,将审计成果利用最大化。在财政联网审计平台中,将审计思路转换成计算机语言生成审计模型,放入平台保存,目前已固化审计模型100多个。每年审计时,审计人员只需将当年度的业务数据导入到已做好的联网审计平台规划库中,便能利用写好的审计模型快速获取审计基本情况及疑点类审计结果,大大减少审计工作的重复度,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审计成本。
由于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技术在革新,传统审计模式与方法和技术不能满足现代审计的需求,在时代推动下,高效、准确、数据全面的大数据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传统审计的优点和大数据审计的优势相互补足,实现审计手段、技术和理念的创新,提高审计效率和扩大审计覆盖面,实现财政资金使用过程和流向的全面监督。此次财政组织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的实施是我局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又一次实践,为深圳市审计全覆盖打开新局面,为探索大数据审计,提升审计广度和深度,带动其他领域大数据审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深圳市审计局)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