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局开展大数据联网审计,实现历史性突破。
大数据技术正在改写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在悄然带来深圳审计工作的创新变革。2016年,深圳市审计局按照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在上半年开展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首次通过大数据联网审计对市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实现了审计全覆盖;在下半年开展的路边临时停车等绩效审计项目中也充分运用了大数据分析手段,从而实现历史性突破,获得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深圳审计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5年12月,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在此之前,深圳市审计局就积极开展了“金审工程”建设,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锻炼队伍、积累经验。
“传统的审计工作,更多的是关注财务数据,依靠的是手工翻账;而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之后,审计部门能够深入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深入分析他们的绩效情况,从而实现审计全覆盖,是突破性创新。”市审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6年初,深圳市审计局在制订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决定以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审计监督作为主线,采用传统审计和大数据联网审计两种组织方式相结合的做法,推进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一方面,单独立项,由各业务处室分别审计市经贸信息委、科技创新委和交通运输委等13个市本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另一方面,专门安排了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专项调查项目,由局信息化部门承担,审计覆盖了市本级100个一级预算单位及其下属单位,共计455个单位,对市本级党政机关实行一体化联审,共审计预算总支出457.06亿元,其中基本支出270.59亿元,项目支出186.49亿元。大数据联网审计和传统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使审计全覆盖踏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台阶。
在开展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组在常规审计“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基础上,重点审计预算项目支出和专项支出中委托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审查各预算部门委托本系统协会学会、系统内其他单位、改制为差额管理自收自支单位和企业,以及委托其他单位承担的科研课题、劳务、代理、咨询中介等项目支出,包括委托业务费科目、劳务费科目、咨询费科目中列支的全部支出和其他科目中核算上述内容的支付业务,审计组依托财政国库支付等系统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重点审计委托业务费支出情况,在完成自身审计项目任务的同时,为其他常规审计组推送相关审计疑点。
“三个先行”为大数据审计护航
为圆满完成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专项审计组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推行“三个先行”,即审计电子数据获取先行、审计电子数据整理先行、审计电子数据分析先行。
审计组根据本年度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内容需求,和历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及财政组织预算审计项目的电子数据需求情况,整理形成了本年度审计电子数据需求清单,如财政部门的国库集中支付数据、部门预算指标管理数据、项目库管理数据、政府集中采购部门的采购业务数据、工商管理部门的工商登记数据、地税部门的税收登记数据以及100个一级预算单位的财务电子数据等,并发函以上预算单位,要求其提供相关电子数据。
审计组按照局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指引中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首先将预算编制执行中的业务流、资金流映射成业务系统数据流,对财政部门、政府集中采购部门和其他预算部门多个系统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发挥数据聚合分析优势,对“六项”费用支出总体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将“六项”费用分析结果及支出疑点分发给各部门预算审计组,缩小审计核查范围,分散逐一核实。对委托业务费的审计,审计组对国库集中支付数据,按照前面所述委托业务费的审查内容,在推送13个常规审计组所需的审计疑点的基础上,对100个预算单位的委托业务费和政府集中采购数据进行总体分析,查找普遍性、重复性的问题,最终确定15个单位作为本次专项审计重点调查对象。
创新工作模式服务大数据审计
审计组根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覆盖面大,数据量大、资金量大,审计人手不足,被审计单位业务各异且纷繁复杂的具体情况,将审计组分设为一个综合小组和两个现场核查小组。综合组负责大数据分析,并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推送现场核查组所需的数据;现场核查组则依据综合组分发的审计数据,有效缩小审计范围,重点核查现场凭证等资料,落实审计疑点,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综合组结合审计经验和既定的审计思路,关联分析国库集中支付数据、预算指标数据、预算项目库数据和政府集中采购数据,形成15个单位的委托业务支出项目和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审计备选库,提供给现场核查组,锁定了审计延伸核查的范围。现场核查组则根据委托业务费国库支付金额大小、支付频次多少、支付数据所反映的业务类型等因素,从备选库中选定对各被审计单位要抽审的具体项目,形成各单位委托业务费审计项目明细表,明确审计查找文体的发力点。
专项审计组对以上15个单位分别发出审计通知书,并召集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统一召开项目进点会,介绍审计内容和重点及有关事项,并对各单位在提供资料、配合审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要求各被审计单位按照前述委托业务费审计项目明细表所列的预算项目,提供资料。这一切有效提高了现场审计工作效率。
现场审计结束后,深圳市审计局分别向15个单位发出专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和审计报告。各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各单位多次与审计组沟通、解释相关情况。市审计局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情况,形成深圳市本级2015年度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并依据问题归属单位,分割报告形成15份单项审计调查报告。
大数据全覆盖审计显威力
此次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调查项目的实施是深圳市审计局大数据审计模式的最新探索,有力助推深圳市审计全覆盖打开新局面,为探索数字化审计,提升审计广度和深度,带动其他行业数字化审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次部门预算执行专项审计调查成果显著,向被审计单位出具了多份审计决定和移送处理书。如在2016年下半年开展的路边临时停车项目绩效审计中,审计组通过大数据审计,发现该项目存在执法取证率较低、执法取证力度不足、人员管理不严格等问题,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促进问题解决。通过开展大数据审计,审计发现的问题更加系统全面,普遍性、倾向性和体制性的问题凸显,审计成果直接服务于市政府对各政府组成部门的绩效评估考核工作,审计威慑力得到有效提升。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在对《深圳市2015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中,各位委员对市审计局大数据全覆盖审计模式的创新探索给予了极高评价。深圳市委“两学一做”督导组也积极评价此次全覆盖审计模式创新,认为市审计局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施部门预算执行全覆盖审计,有效提升了审计监督水平和影响力,是审计工作践行“两学一做”的典范。深圳市政府也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了审计全覆盖的进展情况。深圳审计工作正在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下破浪前进。
大数据联网审计我市路边临时停车项目绩效。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