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深圳在2002年开展了卫生医疗设备采购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绩效审计,为什么说是全国第一例绩效审计?
答:2003年2月,时任局长陈志刚向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作《深圳市2002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绩效审计报告和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结果被省内媒体进行了报道,有关各方非常重视。“把纳税人的钱花在刀刃上”、“财政资金一分钱不能浪费”等成为深圳主流媒体的话语,《中国审计报》发表长篇通讯《向现代审计迈出第一步》,把深圳开展实施的第一例绩效审计向全国审计机关介绍,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深圳开展绩效审计消息。2003年4月,深圳市审计局召开了绩效审计研讨会,由完成了首例绩效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介绍经验和体会。2004年3月,中国审计学会和广东省审计厅先后在深圳召开效益审计研讨会,充分肯定了深圳绩效审计工作,总结了有关经验。2005年11月,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同志到深圳市审计局调研,对深圳市绩效审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深圳市审计局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的路子,并为深圳市审计局题词:“积极探索,不断总结,走出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之路”。
问: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绩效审计,在前期准备上做了哪些工作?
答:深圳酝酿开展绩效审计期间,我担任市审计局行政事业审计处处长,2002年9月转任经济责任审计专业局副局长,对前期筹备工作比较熟悉,直接参与了选项,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出谋划策。深圳要在全国率先开展绩效审计,是深圳立法的需要,也是与现代审计接轨的需要。2001年2月,深圳市人大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根据《审计法》关于对财政收支效益性审计的规定,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概念:“是指审计机关在对政府各部门财政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审查其在履行职责时财政资金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程度,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的专项审计行为”。《条例》还进一步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在每年第四季度提交绩效审计报告,把绩效审计提到了与预算执行审计同样重要的高度,绩效审计成为深圳审计机关每年的法定审计项目。当年,深圳市正在进行机构改革,为适应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的需要,市审计局扩充了机构和人员,对审计人员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和提升,内设机构也更集中于财政资金的审计,客观上能够承担起开拓绩效审计的历史性任务。法律规定开展绩效审计后,2002年上半年,市审计局会同市人大常委会到香港立法会和审计署就绩效审计进行学习和交流,下半年又举办了绩效审计培训班,还到丹麦、澳大利亚进行考察,为开展绩效审计做好实践准备。
问:当初选择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时,主要有那些考虑?
答:为了做好第一例绩效审计,深圳市审计局提前开展了调查和筛选,重点考虑项目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顾及到初次进行绩效审计的自身能力,以及相关单位的接受和支持预期。在当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根据了解的情况,初步提出了5个绩效审计备选项目,分别涉及交通、环保、城管、医疗和农业的财政投入。
问:在这5个备选项目中,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卫生系统医疗设备采购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作为绩效审计对象?
答:选择医疗设备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契机。2002年3月,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代表们在审议本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时,对一家医院购置价值4000万元的核磁共振设备预算提出质疑,认为综合利用全市各医院同类设备的配置,已经可以满足市民看病需要,根据资源共享以节约财政支出的现实情况,目前不必再添置此类设备。这项预算被暂缓安排,引起了深圳市审计局的注意。考虑到医疗设备购置所受到的关注,市审计局安排审计人员走访了数家医院,对医疗设备的采购和管理使用情况作了初步调查,认为该项目社会关注度较高,医疗主管部门愿意积极配合,改进管理的空间较大,现有的审计力量可以承担该项绩效审计。经过研究论证,市审计局最终确定,将市卫生系统医疗设备采购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
问:确定绩效审计对象后,如何进行审前调查?
答:第一例绩效审计项目确定后,市审计局安排财政处成立审计组负责这项绩效审计任务。审计实施前,审计组尽量收集涉及审计内容的背景资料,包括所涉及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运作机制、制度规定和管理状况等,还从财政部门取得了有关投资、拨款的全部资料。审计人员与主管部门商讨,建立了该项绩效审计的考核指标,并编制了取证表格,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审计方案。随后,审计组先选点进行制度测试,试用考核指标。根据实际发现的问题,适当调整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深圳市人民医院等12家市属医院作为被审计对象,进一步明确审计内容和工作步骤。
问:可以大致介绍当时的审计实施情况吗?
答:2002年9月5日,在深圳市卫生局二楼会议室,首个绩效审计进点会召开,随后,审计组对深圳市人民医院等12家市属医院及卫生局的有关事项进行了深入调查。审计过程中,审计组每一位成员严格细致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现场审计取证工作,对取得的所有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取证材料和数据,逐项进行核对并经确认。审计组除了审核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文件资料外,还采取发放调查问卷方式收集医患各方意见,通过查阅设备档案资料、现场勘察设备等手段,进一步完善数据采集和审计取证材料。在对重点设备和部门的现场观测和实地调查时,特别注重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的工作沟通,充分征询他们的意见。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的不少高级管理人员对审计人员说:“你们早该来了。”特别是“海归”人员,反映尤其强烈,认为我国审计机关终于跟上了国际发展的潮流。经过近两个月的实施,审计组及时对审计取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问题和制度执行上的薄弱环节。经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专家反复多次交换意见,形成正式的审计报告,包括基本评价、主要问题、审计建议和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四部分,总体构架在参照一般审计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汇总其他绩效审计项目完成情况。
问:首份绩效审计报告提出了怎样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答:出具审计报告后,市审计局对被审计单位下达了审计意见书,提出问题并要求改进。深圳市卫生系统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了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立了医疗设备资料档案,解决了医疗设备购置经费多头申请的问题;建立了医疗器械类评审专家资料库,医疗设备购置开始实行专家评审制度;加快医疗卫生设备信息化管理进度,建立了“区域医疗卫生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医疗设备管理使用的考核和监督,着手建立绩效评价和考核的指标体系,医疗设备管理及运行绩效也成为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通过人大审议等方式,既有效促进了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也通过这些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监督支持了审计工作,进一步发挥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开辟了审计监督的新局面。
问:作为我国第一例绩效审计项目,这个审计项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首份绩效审计报告上报市政府审定后,形成《深圳市2002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首先由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进行审议,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初审报告。初审报告指出,“这是我市乃至全国政府审计系统的一项创新工作,对于科学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规范预算执行,转变部门和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观念,不断改善部门和行业的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人大常委会结合初审报告,对绩效审计揭示的问题进行了审议,对市审计局的绩效审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审计的程序比较合理,内容比较全面,结论具有指导意义,工作富有成效,要求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建立绩效审计的责任追究机制,不断完善绩效审计工作制度,扩大绩效审计工作面。
第一例绩效审计成功后,深圳市审计局以此为新的起点,在继续探索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走进深圳政府绩效审计》、《深圳绩效审计案例选编》等著作,被审计署人教司作为培训教材向全国审计机关推广交流,深圳探索的绩效审计经验逐步在全国得到借鉴或复制,我国的国家审计开始由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型。随着全国各地审计机关普遍开展各种类型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逐步成为我国审计机关的主要审计类型,我国走出了一条向现代审计发展的新路。
(资料来源:《特区审计》2014年第3期)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88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