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邮箱登录
无障碍阅读 进入关怀版 简体 繁体 个性化定制 收藏本页

政策解读:《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管理办法》

信息来源:市审计局 信息提供日期:2019-11-29 15:52:00 视力保护色: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提出:

  完善审计工作机制

  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依法向审计机关提供与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协助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在现场审计阶段,被审计单位要为审计机关进行电子数据分析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

  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电子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推进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2015年12月8日),提出:

  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依法向审计机关提供与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不得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开放计算机信息系统查询权限的规定,已经制定的应予修订或废止。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数据定期报送制度,加大数据集中力度,对获取的数据资料严格保密。适应大数据审计需要,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探索建立审计实时监督系统,实施联网审计。

  (三)“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16-06-02)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以提升审计能力和审计效率为目标,加大数据集中力度,完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形成全国统一的审计信息系统。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拓展大数据技术运用,大幅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形成“国家审计云”。

  ——加大数据集中和整合力度。建立健全数据采集与管理的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到2020年实现对经济社会各类主要信息数据的全归集。完善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和省级审计数据分中心,大力推进各类数据的整合和标准化,地方审计机关收集的审计相关电子数据信息,按审计署规定的标准、方式、要求统一集中管理,逐步实现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数据利用价值。建立审计数据灾备中心。

  ——加强大数据技术运用。积极应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新兴技术,提高审计效率。探索多维度、智能化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对各领域、各层级、各系统间数据的关联分析,增强判断评价宏观经济、感知经济风险等方面能力。大力推进联网审计。

  ——加强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为重点,加大对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项目及信息系统审计力度,促进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顺利实施。

  ——完成金审三期工程建设。制定统筹推进全国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到2020年,基本建成数字化审计指挥平台、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审计综合作业平台、模拟仿真实验室和综合服务支撑系统。加快推进审计机关公文处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信息化,逐步实现审计计划编制、资源配置、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成果利用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基本建成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实现审计机关设备和系统软件全部国产化。

  2、大数据审计的理解

  过去,审计实施以账表为导向,依靠的主要是手工处理的方式。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审计数据呈现出数据体量大、数据类型多样性、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处理速度快等大数据独有的特点。审计全覆盖要求的提出使得审计系统性、全面性、绩效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大数据审计应运而生,它兼具了容量大、速度快、多样性、信息内涵丰富等特点,对挖掘数据资源、扩大延伸范围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审计方法从传统审计方法向大数据审计方法转变,主要表现在:(一)审计资料不再只是抽查部分纸质资料,更多的是海量电子数据。(二)审计思路不再只是财务审计而是综合绩效审计。(三)审计时效由事后审计转变为实时监督。(四)审计覆盖面由部分被审计单位转变为审计全覆盖。

  大数据技术,让跨系统、跨部门、多角度的数据精算成为常态,也让疑点筛查更加深入,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

  

数据采集图示

  

数据模型分析

  3、大数据审计经典案例

  (一)探索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方式,确保实现审计全覆盖目标

  从2016年开始,深圳市审计局采用专项审计的方式,2016年审计28家、2017年审计38家、2018年审计28家,2019年审计20家。按照数据获取先行、数据处理先行、数据分析先行“三个先行”做法,将财政业务数据、采购数据、工商登记信息、各部门财务数据关联分析,为大数据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以政府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为计算依据,四年累计审计对象、审计预算单位、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金覆盖面分别为84.13%、93.20%和96.31%,扩大了审计的覆盖面,使4-5年对全部预算部门审计一次存为可能。

  数字化审计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统一组织,重点明确。通过对“六项”费用数据筛选,设计表格,提出抽查比例,可以确保审计关注重点集中在一般财政支出重要的制度的遵循方面;通过确定购买服务事项为审计的重点内容,明细和限定到科目核算的业务内容,使项目支出审计范围集中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政府购买服务的审计范围集中在存在问题的科目和事项上,审计事项根据审计经验确定,较有针对性。

  (二)强化罚没物资监督,防范国有资产损失——深圳市本级2017年度财政组织预算执行审计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国GDP增速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凸显,维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难度加大,对此,深圳市审计局持续加大了对财政组织非税收入的审计力度,除了关注财政部门和执收单位对非税收入是否做到应收尽收外,在2017年市本级财政组织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中还关注罚没物资的管理和处置情况,通过罚没物资等政府公物接收入库、保管、变卖、出库、运输等工作的完成情况,监督财政部门是否规范罚没物资等政府公物的管理、处理流程,是否及时处理物资,从根本上堵塞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损失、浪费、流失等情况的发生,提高罚没物资的变现能力,确保非税收入的稳定增长。

  审计组利用SQL语句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系统数据库查询,通过对“公物仓物资管理系统”入库物资的库存时长进行统计分析,是否存在由于库存物资多年积压,出现易腐易烂类物资过期、发霉、变质,导致政府公物的损失浪费的情况。

(市审计局)

附件下载: